濰坊虎頭雞胡源于北魏時期賈思勰的家宴菜系。好客的壽光人招待賓朋、喜慶宴會講究“九大碗”,上菜的順序為:“一雞、二魚、三涼菜、四喜丸子端上來……”,取其諧音為:一吉、二余、三良材……一雞為首道菜,即指先上虎頭雞,入席后吃其肉,喝雞湯,壓壓涼氣,暖暖胃,然后開席飲酒。全家人其樂融融。
傳統松雞一直為私房菜式,烹飪也無標準,經過壽光人的不懈努力,2002年魯式松雞被山東省魯菜協會收錄為魯菜樣式,并以王高虎頭雞烹飪方法標準菜式,F為壽光市王高鎮和大碼頭鎮地區名菜,現被收錄為壽光市民間傳統飲食名錄,2004年入選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入選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
松雞(虎頭雞),山東和華東地區名菜,廣泛流行于山東和蘇北地區,2002年山東魯菜協會進行標準認定為魯菜菜式,現為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壽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魯式虎頭雞(煲燉式松雞)起源于現壽光市王高鎮地區,至清末民國后已經廣泛外傳,成為傳統魯菜菜式之一,但未列入上宴菜品,為魯菜私房菜式,標準定名為“松雞”,俗稱“虎頭雞”,或諧音“糊涂雞”,今山東周邊,京津,蘇北,東北遼寧等地受魯菜影響地區都有改良菜式。
歷史淵源
松雞制作起源于何時何地不可考,但王高虎頭雞的起源至今已有四百余年,據王高《王氏家譜》所載為清代康熙年間所創制,最早可見的文字資料為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縣王椿總修的《續壽光縣志》“世居于城北十五里土丘之側……往來膠萊客商通衢便利……以販肉糜 膳(善)糜為業”其中的肉糜推斷即為今天的王高虎頭雞,(膳糜可能為葩菇,因王高城古代多寺院僧人,葩菇雖形似肉丸,但其實為純素食,僧侶多可食用,故而成為善糜)。
據傳,王高地區制作虎頭雞最少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上溯至清末民國時期,同盛、福有、洪烈等菜館制作的虎頭雞頗負盛名,當時煙臺駐守將軍朱泮藻,專門制定虎頭雞為必備菜品款待宴請當地知縣名流,一時成為佳話。近代時,當地廚師王景順所制作的松雞聞名全縣,北洋軍閥時期天津舉辦四方食藝大賽,壽光人王景順以王高虎頭雞菜式一舉奪魁,獲當時政府的嘉獎,時《大公報》記者對王景順其人進行了專訪,《北洋畫報》亦對其所制王高虎頭雞進行了照片刊登,可謂名噪一時。其后濟南府,膠東地區,泰安、濟寧、蘇北地區菜館都有仿制此菜而風行者。
濰坊信息港weifang666.com產業訊息 近年隨著對傳統私房菜式的挖掘和商業包裝,各地包括膠東、泰安、濟南、濟寧等地多有廠家搶注虎頭雞商標,同時對其來源進行歷史附會,有假借賈思勰、秦始皇,甚至大禹等歷史名人進行故事編造,大多牽強附會,內容也荒唐不堪,虎頭雞起源于壽光市王高地區已經是當代魯菜研究學者所共識,最早源于何時何人不得而知,但清初時已經有明文記載,而至清末光緒時期魯菜形成菜系標準后也已經收錄其中。故而本著尊重歷史態度,更應該正本清流。
菜品評價
傳統松雞的制作現被公認為起源于魯菜,但各地都有不同的松雞制作方法,山東西部與蘇淮地區顯然不以煲燉為成菜的烹調手段,而部分改良式松雞受到當下流行餐飲影響,大多入了香辣風味,這與王高虎頭雞的制作烹飪方法區別很大,就傳統而言魯菜不以湯菜見長,其特點為咸、香、蘇、膩,以南方菜系的眼光看王高虎頭雞其湯不夠鮮香,其味不夠刺激,但其實這與傳統魯菜受到的評價是一致的。王高虎頭雞雖說是一直民間私房菜(2002年被納入魯菜標準),但正因如此才避免了被各種嫁接和改造,才能真正品味出傳統魯菜的精髓。
虎頭雞肉肥實鮮嫩,醇香可口,民間婚喪嫁娶筵宴素有“一雞二魚三涼菜”之說,其冠于諸菜之首,可見其受歡迎程度,可謂是一品佳肴。 虎頭雞其色金黃,其味濃郁香醇,口感酥爽鮮嫩,其制作包括炸雞塊和悶燉兩部分,炸制后易長時間保存,也容易為行旅攜帶和饋送,悶墩后去除雞肉之油膩和火氣,更容易消化,老人以及幼兒皆適合,同時以面粉和雞蛋混合雞肉,增加了口味的復合型,食用時依據食者個人口味添加調料更方便,可謂是傳統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然而舊時普通人家并不以虎頭雞為日常菜品,因為其食材雞肉和雞蛋價值較高,而且榨制過程也頗費油,悶燉時間較長也不容易,因而虎頭雞多為婚喪嫁娶等筵宴招待和過年時的主要祭祖待客之菜式。